黑龙江省博物馆最近也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迎来了更高的游客量,很多游客都最想知道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一共有十大镇馆之宝哦!接下来为大家带来介绍。
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金代铜坐龙
这件珍贵的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这尊金代铜坐龙是黑龙江省省内最具分量的国宝级文物,现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唯一一家具有该文物知识产权和国家注册登记资格的单位。
十大镇馆之宝之二:金代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
金代齐国王墓有“北方马王堆”之称,古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齐国王墓是一座男女合葬的石椁木棺墓。男性墓主身穿8层17件服装;女性墓主身穿9层16件服装。
齐国王墓出土的丝织物为研究宋、金时期的缫丝技术、纺织技法、印染工艺、织机种类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由于缺乏金代服饰留下的空白,是我国金古的一次最重大的发现。
十大镇馆之宝之三:南宋《蚕织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蚕织图》卷轴,绢本、线描、淡彩。全长横1098.2厘米、纵28.9厘米,画心横517.9厘米、纵27.7厘米,题跋横445.2厘米、纵27.7厘米。
这幅描绘800年前蚕织情景的图卷,记录了我国古代蚕织的生产过程,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也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社会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
十大镇馆之宝之四: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
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 。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
天门军之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十大镇馆之宝之五:披毛犀化石骨架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尔基钢厂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质沙层中发现的。整个骨架同属于一个个体,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一级标本。
十大镇馆之宝之六:南宋《兰亭序》图卷
此图为南宋作品,全长 141.1厘米,宽37厘米。引首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曲水流觞”四个字。整幅图卷描绘了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于溪水边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的情景。睹画思人,让人很容易想像出当年兰亭集序的盛况。
十大镇馆之宝之七:黑龙江满洲龙
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 “黑龙江满洲龙”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飘落异乡,几度易名,身世离奇,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还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其故乡嘉荫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
十大镇馆之宝之八: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
这面铜镜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构图虽然复杂,但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金代铜镜的佳作。
这面山水人物故事铜镜是1975年从中国黑龙江省绥棱县境内的一座金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是女真贵族曾经使用过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铜镜出土时没有锈蚀,而且保存完好,这在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为古代铜镜中所鲜有,是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
十大镇馆之宝之九:松花江猛犸象化石骨架
1973年3月,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猛犸象化石。
为了弄清它的确切年代,博物馆专门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作了C14测定,断定其年代为距今21200土600年。
十大镇馆之宝之十:新石器时代桂叶形石器
这件桂叶形石器是我省目前发现的细石器中个体最大的一件。此件文物通长25厘米、宽5.8厘米。其形制如一片两头尖的桂叶,故名桂叶形石器。这件石器为我省目前为止发现的细石器中个体最大、最为精美的一件,在细石器功能、工艺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